十年跨越发展 教育“世界杯在线注册竞猜app一块屏”背后的公平和质量
更新时间:2023-01-12 01:33
“我向各位通报一些数据,截至昨天,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总浏览量大概40亿次,总访客量超过6亿人。应该说,这个数字教育平台在已有的基础上加速启动,加速建设优质资源对推进教育数字化,对我国数字教育在国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今年9月9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中宣部组织的新闻发布会上,用最新的数据描绘了我国在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方面取得的进展。
2011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适龄儿童“有学上”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家长日益强烈的“上好学”的需求。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教育已经解决了多个难题:扫除文盲、普及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但是,当教育发展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之后,每进一步所面临的挑战也将越大。特别是2012年之后的10年,正处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阶段,如何答好“上好学”这道必答题成为中国教育面临的又一挑战。
顶层设计有了。
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给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这样明确: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
习近平表示,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打破“围墙”:“一块屏” 照亮公平路
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授郑旭东介绍,我国教育信息化自世纪之交开始起步,迄今已有20余年,大约在2010年左右完成了第一个阶段,主要任务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代表,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极大改善了我国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环境。
当硬件条件有了保障之后,不同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成为可能。
2010年之后的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迎来跨越式发展。
2010年,国务院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2012年,教育部制定发布了第一个教育信息化10年发展规划,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2016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这一阶段密集发布国家层面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与规划,反映了国家坚定推行‘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国家战略的决心。”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院长郭炯教授说。
紧接着,2017年10月,“办好网络教育”被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2018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
在一系列重磅政策推进下,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形成了稳定的发展模式。据了解,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已经达到100%,未联网学校实现动态清零,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已有99.5%的中小学拥有多媒体教室,数量超过400万间,其中87.2%的学校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全覆盖。
当城市乡村每一个教室中都亮起“一块屏”时,会给教育带来怎样的改变?
2017年,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曾经到海南省三沙市永兴学校进行采访。这个位于祖国最南端的学校里一共有32名学生,其中幼儿园学生24人,成立了一个混龄班,小学生8人,其中一年级5人,二年级2人,五年级1人,小学采用的是复试授课模式。
为了让岛上的孩子同样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学校的部分科目运用信息化技术的模式。记者来到学校的时候,永兴学校的8名小学生正在与海口市滨海九小的一个班级采用同步课堂的方式上音乐课。只见教室前方的智能交互式白板已经联网,大屏幕的画面里是海口市滨海九小的师生。
“老师好!小伙伴好!”透过大屏幕,两地学生用熟悉的方式打着招呼,据了解,这也是孩子们在进行发声的练习。
据一位教师介绍,同步课堂在学校教学中占有相当比例,仅他所教的语文科目,就有每周两次同步课。
“‘一块屏改变孩子命运’的核心就是实现了优秀教师智力资源的共享。”郭炯说,我们国家提出的“三个课堂”是典型的智力资源共享,同步课堂是为了解决薄弱学校“开不出、开不全、开不好”课的问题,而组织实施的一种优质学校教师与薄弱学校协同教学的活动,理想的状态是协同备课、协同教学、协同反思等,在此过程中,薄弱学校的学生共享优质学校的教师资源,薄弱学校的教师学习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等,是一种典型的智力资源共享模式。